开启新篇章,共赴新征程
——“四川省2023普通高中新课程和新教材教师培训会”学习研讨

2023年07月19日至21日,李金香名师工作室即将接任新高一、高二的老师们参加了为期3天的“2023年普通高中实施新课程新教材教师培训”活动,活动由四川省教育厅主办。学习的主要内容包括观看本次活动的开幕式、聆听温青老师的讲座“基于核心素养的高中生物学教学”、四川省生物教研员何兴明老师的讲座“实施双新一年后,对生物教学的反思”、人教社生物编辑室(高中生物学教材主编)吴成军老师的讲座“必修模块的教材介绍及教学建议”、成都市教科院生物教研员郑达钊老师的讲座“课堂教学聚焦核心素养目标的成都实践”等。本次培训,真是大咖赐教,句句经典,尤其是来自人教社生物编辑室的普通高中生物学2019版新教材主编——吴成军老师发出“回归教学思维起点、回归本原”的教学设计问题,犹如“灵魂之问”扣动着聆听老师的神经,让人醍醐灌顶。

现将我们工作室一起参加本次培训的几位老师的学习感悟、交流和相关建议进行汇总展示,以便于后续工作中的进一步研讨和交流。
Ⅰ. 本工作室柴淳老师(工作单位:成都市大湾中学)的学习心得:
我参加了为期三天是新教材培训,收获非常大,总结如下:
第一:旧的教育体制完全以注重知识的传授为导向,习惯于将一些难懂的知识用机械的“填鸭式“灌输给只会张嘴的学生。新的课程改革正好于此相反,它强调重视人的发展,尤其是身心的发展,对学生潜能的开发;同时也由原来的知识本位向学生的智能本位发展、以人为本的方向发展,更注重了国家提出的”以德制国,以人为本“的宗旨;使原来的注重知识与技能的过程向学生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转变。
在实验实施阶段,我作为第一战线的直接参与者,尽自己所能改变旧的传统教育模式,结合课改的具体要求将一整套新的教学模式辅助于课堂,让学生先动起来,仍然起指导者的作用。学生的学在教师的教育下一定要改变原有的、单纯的、接受式的学习方式,而且要掌握相对应的学习方法、学习习惯,转变学习方式并把学习变成人的主体性、能动性、独立性,不断生成、弘扬、发展、提升的过程,改变学生的学习态度,培养学生的学习责任感并使学生养成终身学习的愿望和能力。
第二:在课堂教课改工作心得体会
教学中尽可能把它变成一个学生发现、探究等的活动,运用新情景新模型使学习过程更多地变为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强调自主性学习、探究性学习、研究性学习,这即就是所谓的由原来的重结果向重过程的转变。如果仍用以往的教学老师模式,即始终高高在上而学生俯首贴耳,对教师毕恭毕敬,那么这对课改有很大的妨碍。
最后,我们作为课改中的一员首先要放下架子,对学生尊重,达到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和谐统一,即互相学习和促进;其次,要改变过去的师生人际关系普遍存在的教师中心主义和管理主义倾向,严重影响师生关系,要相互补充,要达到共识、共事、共进。
Ⅱ. 本工作室胡媛媛老师(工作单位:成都市城厢中学)的学习心得:
2023年7月19日—21日,我在川化中学参加了由四川省教育办公厅主办举行的“2023年普通高中实施新课程新教材教师培训工作”线上培训会议,为期两天半。感触颇多,特别是专家对于人教版高中生物学新教材与旧教材之间的内容的增减,结合具体的课例,做了详细的分析,让我影响深刻。
7月19日上午,高中生物课标组核心成员、人教社高中生物教材分册主编温青进行了高中生物学课标解读及教材实施建议的说明。专家对于基于学科核心素养的生物学教学提出了课标的7点教学建议。如高度关注生物学核心素养的达成、注重生物科学史和科学本质的学习等,这些对于我来说都特别的实用。
7月19日下午,四川省教育科学研究院高中教育研究所副所长何兴明对实施新课程新教材的经验与反思进行了分享。他对新高考综合改革带两个重大变化进行了介绍。即①考试方式变化:合格考+选择考;②选择考(政地化生4个学科)采用等级赋分制。明确对于针对只参加合格考的学生或者参加选择考的学生的不同要求,同时对于概念教学等提出了相关的建议。
7月20日,人民教育出版社生物编辑室资深编辑、编审,人教版高中生物学教材的核心作者、责任编辑和分册主编吴成军就《分子与细胞》和《遗传与进化》两本教材进行了具体的分析,同时对不同教学内容在教学实施过程中的建议进行了相关说明,如教材在落实发展核心素养方面的做法等等。
7月21日上午,成都市教育科学研究院中学教育研究所副所长、高中教育研究室副主任、中学生物学教研员郑达钊就课堂教学中落实核心素养目标的成都实践进行了分享。主要是对于成都地区实施新教材新课程改革一年来,成都市高中学校的实际探索情况说明。
这次的新教材培训工作让我深刻认识到新课改有效实施的前提是教师必须要更新自身的教学观念。教师作为课堂的引导者和新课程的执行者,在这个过程中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自觉发展自身的专业素养,优化完善自己的教学行为,同时科学认识和处理新旧教材的不同之处。对于高中生物学新课程内容的增减与知识的分布以及知识的深度和广度的把握,我有了更清楚的认识。核心素养的培训是这次培训当中的高频词汇。生物学学科核心素养是学生在生物学课程学习中逐渐发展起来的,在解决真实情景中的实际问题时所表现出来的价值观念、必备品格与关键能力,是学生知识、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综合体现。对于我任教的学校,教学对象的特殊性,实施分层教学。这就要求我们在把握教学目标同时,根据不同层次学生的认知水平,确定各层次学生的不同要求。同时教材中的核心概念在高中生物教学中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是学生学习生物的基础,包括了对生命基本现象、规律、理论的理解和解释,对学生学习生物学及相关科学具有重要的支撑作用。这就要求我们将课标要求转化为具体概念,确定教学目标。此外,一定的教学情景可以激发学生兴趣、加深概念理解、强化迁移应用以及培养科学思维。它可以营造一种学习氛围,使学生形成良好的求知心理,参与对所学知识的探索、发现和认识过程,从而有利于学生生物学学科素养的提升。
这次教材培训对于我而言,是一次宝贵的学习机会,令我受益匪浅,使我对于高中生物学新教材又有了一个新的认识,同时也为我今年9月高一年级的教学工作指明了方向。
Ⅲ. 本工作室向连老师(工作单位:成都市大湾中学)的学习心得:
我参加的此次新课程新教材培训时间是7月19日-7月21日,培训内容是高二生物学,即选择性必修1、2、3三本书的内容,培训地点是成都市川化中学E303.此次培训的主讲老师是夏献平、包春莹两位老师。
夏献平老师从生物教师的定位、生物课堂的定位、选择性必修二教材的解读、生物核心素养在教材中的落实情况等几个方面进行剖析,最后给我们教学提出科学和可行性建议。夏老师希望我们老师重视概念的构建、生物课堂是生态的舞台、进化的表演、在情境中学习、在实践中学习、在比较重学习、重视问题对思维的驱动力、基于证据和逻辑的科学思维、重视非线性思维、重视系统思维、认识整理大于部分之和。夏老师最后还从命题和教学的关系角度,剖析我们应该怎么教学。归纳起来就是希望所以老师上课前要有目标、上课中有生成、上课后有反思。
包春莹老师主要根据教材的顺序给我们分析了选择性必修一、三两本书与老教材的区别,新增内容的讲解,新教材适用后,全国各地老师们的疑惑点以及两本书中对核心素养的落实点等方面带着我们熟悉教材、新理念下的教法。包老师最后还重点给我们剖析了理性思维的多个维度,介绍了批判性思维、建模思维、工程思维、技术思维、伦理思维等内涵和外延。
通过三天的培训,认真听了两位老师讲解的内容,说实话,我有收获,但我也感觉很混沌、迷惑。收获是我对几本教材内容更熟悉,我对教材中落实核心素养的点更明确,我对新课程需要我们采取怎么的教学方式、方法也进一步明白,我对学生长远的培养目标也更清楚。我迷惑的是培训的专家老师们从“道”的层面讲述了理念,我怎样从“术”的层面去落实?也许只有再多看课例,多查资料,备课时多发挥自己的理性思维吧。我一直认为,老师的思维、老师的花在教学上的时间是决定上课质量的关键因素,所以保持学习者、研究者的心态,继续加油努力。
Ⅳ. 本工作室领衔人李金香老师(工作单位:成都市川化中学)的学习心得(节选):
现主要谈谈我们即将实施的高一生物学新教材的学习心得体会、收获、建议小结如下:
一、本次培训增强了对高一生物学两本新教材的指导思想、编写思路和特点的认识:
1.通过聆听人教社生物编辑室(高中生物学教材主编)吴成军老师的讲座“必修模块的教材介绍及教学建议”及他对高一生物学新教材的解读,我们了解到教材大量删除了国外的科学家,而以中国的本土科学家代替,不管是插图还是科学家故事,首先选用的都是中国科学家,以此来培养学生的名族自豪感。这一指导思想有利于培养学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怀和为祖国繁荣而努力读书的民族主义精神。同时,有了教材在这一方向上的指引,一线教师就可以更好地利用课堂主阵地,以中国科学家的事迹和研究成果为素材来加强爱国、奉献、刻苦精神的培养,以期望更多的青少年投入到未来的各项科学研究中。例如通过新冠病毒的相关知识,鼓励学生关注医学事业的发展,投身健康、医学事业的研究中,落实相应的社会责任。
2.从吴成军老师的介绍中看出,新教材的编排十分精美,课本中的许多插图和素材都做了更新,新教材还按照中国词典对一些术语名词进行了统一和修正。了解了这些变化后,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就要用好新教材,对比老教材,不能在授课过程中给学生传达一些与新教材不符的概念或术语,如关于有丝分裂的定义新教材中明确有丝分裂指的是分裂期而不包括分裂间期;再如,以前的“高能磷酸键”、交叉互换等不够科学的说法,对于旧教材已经深入内心的我们,要特别注意融入到新课程体系下中去。
3.吴成军老师明确指出,新教材中对教学活动的设计更加注重落实学科核心素养,即注重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合作学习能力、表述能力。这就要求我们要仔细分析学生的学情,整合、提炼教材内容,从培养核心素养的角度去组织和设计教学活动,用好教材中的“思考〮讨论”“探究〮实践”“思维训练”等非常好的栏目,做到因材施教,因地施教。
二、学习了专家们对新教材的实施建议后,本人结合课堂经验,也谈谈在新教材教学中的一些建议和注意事项:
1.在教学中把握好综合培养生物学科四大核心素养的措施。老师不应特意为了某一素养而故意创设一个题外话或者情景。如,由未知的事物产生好奇而进行科学探究,探究中会训练科学思维,相反,通过科学思维解释新问题时,会发现更多的未知,也就产生了科学探究。所以在教学中我们要善于把握生物学科四大核心素养的关系,通过大量事实的分析、探究,让学生自觉发展思维能力,形成概念以及对概念的提炼最终形成观念,以及对生活中相关实例的分析与评议而落实社会责任。
2.新的课程标准明确要求教学内容要聚焦大概念,因此我们可以以大概念为主题,通过规划、整合教材内容开展单元教学,让学生进行结构化学习。在某一个单元主题下凝练出生物学大概念,进而形成生命观念。单元”可以是课程标准所设计的“教学单元”,或教科书呈现的单元,或教师综合考虑新课标要求、学生的认知规律等而对教学内容加以重组、整合的教学单位,如“细胞的基本结构和单位”、“植物体生命活动的调节”等单元。
3.郑达钊老师还讲到了单元教学的建议,以及教学目标撰写思路和方法的成都实践。郑老师在这两个方面的见解,都为即将实施的高一新教材教学全省老师们提供了可贵的实践经验,老师们纷纷赞许成都市在践行“双新”教学行动上的引领作用。
总之,通过本次培训,一线教师也明确了新课程更加注重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教学内容要少而精,在提高内容广度的同时更要注重深度。课堂活动的设计要注重学生的课堂参与度,在教学中要处理好内容的整体与局部关系,可以实施单元整体教学,助力学生建立学科知识体系、形成生命观念、发展创新思维和批判性思维等关键能力。同时,本人作为具有三十多年教龄的老教师,更要防止观念守旧和思想固化,切实落实新课程新理念。
我们坚信:路虽远行则将至,事难做做则必成!
2023年7月23日

后记:
通过本次活动,我们深刻领悟到:在即将开启“以核心素养为宗旨的“双新”教学”中,当前课堂改革的主旋律是“以真实情景为载体以任务活动为驱动以解决问题为归宿”。我们也必将在践行这一主旋律的课程改革潮流中开启新篇章,共赴新征程!

报送:成都市教师培训项目办公室、青白江区名师工作室项目办公室
发送:成都市李金香工作室成员、李金香名师工作室《美篇》专栏
撰稿:龙显莉 审稿:李金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