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00-9959-028
首 页 | 新闻资讯 | 网上学习 | 名师工作室 | 基地校云平台 | 教师社区
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资讯 > 综合新闻
  • “三课三建”推进校本研修 “协同创新”赋能教师发展
  • 发布时间:2023-09-26      来源:教师发展研究所
  • 9月19日,为期三天的第二届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基础教育协同创新发展研讨会暨成都市教师发展基地校开放周活动在龙泉驿区实验小学校正式拉开序幕。国家督学、重庆市教育学会会长钟燕,四川省教育学会副会长、秘书长吉文昌,四川省教育学会副会长、副秘书长刘怀明,重庆市教育科学研究院原初等教育研究所所长康世刚,成都市教育局人事与教师工作处二级调研员彭刚,成都教科院教师发展研究所所长黄静梅、教研员张学兰,成都教科院教育改革研究所岳刚德博士,龙泉驿区教育局党组成员、教育科学研究院院长吴璀,龙泉驿区教育科学研究院副院长周兆伦等领导嘉宾,以及教育部邹红名校长工作室成员校校长及教师代表,成都市教师发展基地校教师代表,龙泉驿区实验小学教育集团领导、教师代表等以线上线下的方式参与了本次研讨活动。

    随着《月亮粑粑》合唱团悠扬的吟唱和川剧《别洞观景》的精彩演绎,研讨活动拉开帷幕,启动仪式由四川省教育学会刘怀明副会长主持。


     

    龙泉驿区教育局党组成员、教育科学研究院院长吴璀代表龙泉驿区教育局、教科院对与会嘉宾和领导表示了热烈欢迎,并介绍了龙泉驿区近年来落实“立德树人、五育并举”的丰硕成果,同时向为推动学校高质量发展所作出不懈努力的川渝两地教育人表达了由衷的感谢。吴院长亲切嘱咐区内与会教师珍惜机会,领略名师风采,认真学习,大胆实践,为龙泉驿区教育改革贡献力量。

    四川省教育学会副会长、秘书长吉文昌在讲话中立足成渝经济圈肯定了此次活动的必要性和重要性。他站在国家战略层面,回顾了近几年来川渝交流不断密切、合作不断推进的进程,肯定了两地深层次、多领域的合作推动了川渝学校的教育发展,两地合作发展的成果辐射全国。同时希望同根同源的川渝两地教育同仁,各尽所能、各展所长、取长补短,共同肩负起建立高质量教育体系的使命任务,大力弘扬教育家精神,加快形成川渝教育协同发展的新格局,为强国建设民族复兴的伟业做出更大的贡献。

    国家督学、重庆市教育学会会长钟燕以视频讲话形式强调了“强教必先强师”,并呼吁要重塑共享教育的优质体系。钟会长高度肯定了成都市教育科学研究院、龙泉驿区教育局以“三课三建”为抓手开展的“三性教育”等一系列研究和工作走在全国前列,探索出了一条独具成都特色的校本研修之路,摸索出了一条彰显龙泉驿特点的教师发展之路,为区域基础教育高质量发展提供了案例和示范,值得学习和借鉴。

    成都市教育局人事与教师工作处二级调研员彭刚对此次活动的重要意义给予了肯定。他指出,开展基地校教育改革是建设新时代教师队伍的重要举措之一,重庆教育的指导是一种新的亮点和思路。同时,他还从探索方法、整合资源、创新举措三方面对成都市教师发展基地校建设提出了希望,鼓励各学校努力成为教育改革的示范跟岗学习高地,专题探究的前沿,促进学校课程建设持续高品质发展。

    随后,成都教科院教师发展研究所所长黄静梅主持了上午的主题研讨活动。

    重庆市江北区玉带山小学王灿霞主任做了题为《校长的课程领导力建设——以玉带山小学为例》的分享。她的交流让与会教师感受到了玉带山人对课程建设的深情而执着,课程建设带给老师的是专业自信和职业幸福。

    重庆师范大学附属小学校长郑霖做了《“顺性”课程建构与实践》的主题分享。他重点介绍了学校“2+4+N”的课程建设模型,“1334”课程评价体系以及学校的“五张名片”。顺扬学生个性特长的课程建设让与会教师看到教育要有发现的眼光,学会整合资源,才能成为孩子发展的源头和活水。

    重庆市武隆区第二实验小学集团党委书记何锋作了题为《从文化引领到课程深耕:“六字主题德育”课程建设的校本实践》的专题分享,介绍了以“雅正”为办学特色的学校德育课程建设。学校历经六大探索之路,从文化引领到课程深耕,“六字德育”带来了学生的多元成长、学校的改革发展以及社会的高度评价。

    四川省自贡市沿滩逸夫小学校党支部书记、校长古锋做了题为《乡镇学校科技创新教育课程建设探索》的分享。他结合时代特色、学校办学定位及现实境遇,带领大家走进了沿滩逸夫小学探索科创课程建设的完整历程。从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到解决问题,科创课程艰辛的建构与实施后,看到的是学生可喜的成长和教师专业的发展。

    成都市龙泉驿区实验小学校校长刘雪梅以《高品质的凤仪课程,润泽生命,点亮未来》为题进行了分享交流。刘校长的交流呈现了学校在落实五育并举中关注生命的课程之思,激扬生命的课程之行。学校通过六个维度、六条路径,构建了高品质龙行凤仪课程,润泽学生生命,点亮学生未来。

    重庆市教育科学研究院研究员、博士、博士后合作导师康世刚结合上午四所学校的课程分享,从课程建设、国家政策、未来课程三个方面进行了专业指引。康博士肯定了四所学校在课程建设交流中从目标、体系、资源、师生、体制等方面呈现出的十大共性特点;同时,引导大家要关注国家政策的特点,思考核心素养的内涵及国家政策与课程建设的融合,并从基础教育的国际分析和学校课程的建设路径两方面构想了学校课程的未来建设。最后,黄静梅所长用“追问、分化和铭记”三个词高度凝练了康博士的点评,并激励老师们继续在课程建设的路上保持初心,去追问、去探寻。

    下午的活动由成都教科院教师发展研究所张学兰老师担任主持人。

    成都大学附属小学校长崔雪梅结合课程案例分享了《从游行远,小学大成》的课程建设新实践。“从游教育”呈现了学校整体的办学育人体系,紧扣核心素养,从儿童的教育视角出发,建构了“游于心”“游于文”“游于理”“游于行”“游于艺”的课程群,做出了有意义的落地实践。

    成都市龙泉驿区第五小学校副校长刘平做了《五育融合,共赴一场生活阅读——学校阅读育人实践探索》主题分享。龙泉五小的阅读育人课程从课堂育人到开放育人,从知识育人到实践育人,从书本育人到生活育人,彰显了五小看见时代、看见方向、看见趋势的眼界与格局。

    成都市龙泉驿区第二小学校黄慧章主任做了《聚焦课程建设,赋能师生发展——以“古典故事之数学新解”校本课程为例》主题分享。她结合“五乐课程”案例故事的分享让听众在数学与语文的碰撞中进行古典与现代的对接,感受哲学与思维的相融,有逻辑、有温度、有美感,激发了对于课程与课堂的关系,课堂与育人的关系的再次思考。

    成都市龙泉驿区大面小学副校长陈小敏做了《赶赴桑蚕之旅,悟生命成长——例说百工堰自然课程的开发与实施》主题分享。学校利用百工堰生态区打造三大主题、N个子课程的PBL课程群,将课程项目化、阶段化、螺旋化的设计、推进和建构,引导孩子们深入走进“蚕宝宝的世界”,体贴万物的心,体会人生真意,用行动为孩子的未来赋能。

    成都市龙泉驿区土桥小学副校长廖蓉华作了题为《传承优秀传统文化,打造川剧特色品牌》的分享。她介绍了学校在传承中华美学精神,丰富学校艺术教育内涵,打造高品质艺术课程中筚路蓝缕的课程建设之路。如今川剧艺术教育已经成为学校一张靓丽的名片,突显了学校的美育实效,在区域内形成了良好的辐射引领作用。

    龙泉驿区实验小学音乐教师万晓霞和孩子们为大家带来了精彩的川剧课堂展示《变脸》。万老师的教学趣起生活中的表情,链接川剧中的亮相,拆解经典的川剧身段动作,认识多彩多变的脸谱,孩子们在自主探究中主动建构对变脸这项传统文化艺术的认识,印证了川剧艺术课程在整个校园里的生根发芽。

    成都教科院岳刚德博士对下午的活动进行了点评。岳博士指出共享、反思、改进是学校发展的必然路径,高度肯定了下午汇报交流的五所学校对于课程即育人的正确认知,让核心素养落地的有效举措。同时,对于五所学校的课程建设,他在课程目标、研究对象、育人方式等方面给出了高屋建瓴的建议,并提出要如春风细雨般滋润学生,启迪智慧;增强课程的游戏感,正确看待各种标准;通过问题发现育人价值,重视学校课程资源的建设,积极开展以大概念为主的课堂实践,以数据为依据的课程实践。

    课程是学校的核心,决定了我们培养怎样的人。本次课程研讨充分体现了成渝两地学校课程建设的新思考和新实践。期待两地教育沐浴着课程之光携手前行。


     

  • 成都继续教育
  • 成都教育发布
  • 成都教育研究
  • 群:119136934
  • 群:119181825
  • 群:119181467
本站声明:本站资源仅限于内部交流学习,如侵犯了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

成都市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网 蜀ICP备12032636号-2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