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是提高中小学生心理素质、促进其身心健康和谐发展的教育,是进一步加强和改进中小学德育工作、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总目标是:提高全体学生的心理素质,培养他们积极乐观、健康向上的心理品质,充分开发他们的心理潜能,促进学生身心和谐可持续发展,为他们健康成长和幸福生活奠定基础。

——教育部《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2012年修订)》

  • 心理适应
           认识到适应对于自身成长发展的重要意义,从环境适应、人际适应、学习适应和心理适应等角度审视自我的适应水平,主动选择适合自己的调适方式,积极应对生活、学习中的变化。
  • 情绪管理
           了解情绪的表现、分类、意义和心理机制等相关内容,觉察自我情绪状态,识别他人情绪,掌握适合自己的情绪调控方法,培养良好的情绪管理能力。
  • 人际交往
           认识到人际交往的重要性,形成合理的人际交往观念,掌握人际交往的方法和技巧,体验人际交往带来的积极情感,建立广泛而稳定的人际支持系统。
  • 亲子沟通
           了解良好的亲子沟通有利于个体身心健康和人际交往,掌握与家人沟通的方法和技巧,在沟通中感受家人的关爱,尝试理解父母,主动关爱家人,积极化解矛盾冲突。
  • 自我认识
           从生理自我、社会自我、心理自我三个层次客观全面地认识自己,拥有良好的自我体验和积极的自我情感,运用自我意识“导航、调控、自省”的作用,感受自我存在的价值,充分悦纳自我,促进自我发展,成就理想自我。
  • 学习心理
           认识到学习习惯、学习方法和学习管理对成长与发展的重要性,从日常学习活动中发现学习的乐趣,主动运用良好的学习方法和策略,提升学习能力,学会学习,乐于学习。
  • 挫折教育
           认识到人生难免有挫折,意识到挫折具有两面性,挫折能磨练意志,能孕育成功,学习应对挫折的方法,寻找自身资源,提升心理韧性,促进心理复原力,勇敢乐观地面对生活。
  • 生命教育
           认识生命拥有独一无二与不可逆的特性,理解生命的历程,感悟生命的美好,激发敬畏生命、珍爱生命的积极情感,树立对生命负责的态度,能够识别心理危机信号,学会主动求助或帮助他人,努力创造自己的生命价值。
  • 生涯规划
           认识生涯规划对个体发展的积极作用,树立主动进行生涯规划的意识,认识学业、专业、职业和事业之间的内在联系,探索生涯发展的目标与方向,学习生涯规划的方法与策略,做好生涯准备,为实现自己的梦想而奋斗。
版权所有:成都市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网   蜀ICP备12032636号-2